歼-20去掉的航炮,又被歼-35装回去了?未来空战还需要打航炮吗?
江湖传闻从来都是见风就长,这回歼35A右侧机身上多出个黑窟窿,可让不少吃瓜群众嗨翻了天。
有人说这是要复活老祖宗的手艺,把五代机都不爱用的航炮给请回来,还有人直呼这是要跟歼20唱对台戏。
这事根本经不起推敲,您仔细瞅瞅那个开口位置,压根就不是装炮的地方。
现代军迷看飞机总有个毛病,看到机身开孔就往武器上联想。
这事不稀奇,就跟早些年有人瞅见飞机肚子上有个钩子,非说是给航母挂鱼雷的一个道理。
实际上这次所谓的"航炮开口",位置明摆着和战斗机的火力系统八竿子打不着。
真要装炮哪能往这地方摆?回头开火的时候喷出的火药燃气不得把飞机自个儿给燎着了?
要说清楚这个门道,咱得掰扯掰扯现代战机的"发热难题"。
都知道第五代机浑身都是高精尖设备,相控阵雷达、电子对抗系统哪个不是耗电大户?就跟您家里的旗舰手机一样,性能越强散热越难。
电脑玩家都知道要给显卡装水冷,飞机的思路也差不离。
不过飞机上的散热系统讲究可就多了,既要够隐蔽不破坏隐身,又要足够轻便别拖累机动性。
那个被误认作航炮的开口,其实跟美国F35身上的部件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看官们不妨找几张F35的侧面图看看,保准能在差不多的位置找到类似设计。
美国人早就讲明白了,这就是电子设备的"空调出风口"。
真要装航炮哪会放这儿?F35系列的航炮要么是固定在左侧,要么是装在吊舱里,谁往机腹侧面塞大炮啊?
现在各家的第五代机对待航炮这事儿,做法真是五花八门。
美国F22倒是老实扛着门炮,说是留着贴身肉搏用。
但他们的F35分三个型号,空军版有固定航炮,海军陆战队和海军的版本就直接砍了。
俄罗斯苏57还倔强地留着祖传机炮,韩国KF21倒是学着西方安了门火神炮。
至于土耳其那个还在图纸上的隐身机,压根就没打算给航炮留位置。
这些国家的选择背后都有本经济账。
机炮加上炮弹少说增加几百斤重量,对隐身修型更是致命破坏。
现在空对空导弹什么水平?咱们的PL10格斗弹能扭着脖子往身后打,美国的AIM-9X能拐着弯追目标,俄罗斯的R-74M号称能回头望月。
面对这些能拐九十度急弯的"聪明弹",传统航炮的存在价值还剩几斤几两?
现代空战早就过了拼刺刀的年代。
看俄乌冲突里那些空战案例,双方飞行员隔着七八十公里就急吼吼地按发射键,导弹没打中就掉头跑路接着装填。
真被敌人突到目视距离,怕是要被指控战术失误。
现在讲究的是先敌发现、先敌锁定、先敌摧毁,机炮存在的最大作用,可能就是给飞行员当心理安慰剂了。
还有人扯二战王牌的故事,说航炮是最后保命符。
要我说这就跟现代人揣把匕首防身一个道理,真到了需要掏匕首的份上,保不齐早让人家用冲锋枪突突了。
看看美军在南联盟的表现,AIM-120在视距外就解决战斗;瞧瞧叙利亚上空的较量,苏35挂着远程导弹把对手按在地面摩擦。
连格斗导弹的出场机会都越来越少,更别说需要抵近扫射的机炮了。
现在歼20、歼35选择彻底放弃机炮,背后的考量可比表面看起来深刻得多。
当年咱们专门为五代机研发的新型23毫米航炮都成技术储备了,这说明啥?说明决策层认定未来空战的胜负手在电磁空间和导弹性能,而不是近身缠斗。
与其在机身上挖窟窿加死重,不如把这些空间留给更紧要的传感器和燃料舱。
那些嚷嚷着"取消机炮就是倒退"的论调,压根没算明白经济账。
现代战机每减重一公斤都是大工程,隐身涂层的维护更是精细活。
机炮系统带来的重量负担、雷达反射面增加、日常维护成本,综合算下来根本不划算。
与其留着当摆设,不如省下资源提升导弹和航电性能。
回头再说歼35A身上的"新发现",这就是典型的外行看热闹。
电子设备散热系统跟航炮根本是两码事,就像不能因为汽车前脸有进气格栅,就说是准备装撞角。
五代机的技术路线早就跳出了传统思维的框框,死抱着老装备不放才真叫落伍。
未来空战的剧本早就写好了,是隐身战机带着超远程导弹在电磁迷雾中捉迷藏,是预警机指挥着无人机群搞饱和攻击。
航炮退出历史舞台跟骑兵被坦克取代是一个道理,不是武器不好使,是战争形态进步了。
等到哪天六代机开始玩激光武器,恐怕连导弹都要面临下岗危机。
话说回来,歼35A这波误认风波倒给咱们提了个醒:军工科普还得加把劲。
当年055大驱的垂直发射单元被说成是放风筝的,如今飞机散热口被当成航炮。
看来光有硬核科技还不够,得让老百姓看得懂门道,才不至于闹出"散热器当机枪"的笑话。
看着各国五代机有的带炮有的不带,倒想起《一代宗师》里的台词:"功夫,两个字,一横一竖"。
现代空战也是这个理,活下来的才有资格讲故事。
歼20、歼35选择轻装上阵,正是看准了未来战场的胜负手在电磁空间的较量。
至于那门没装上的机炮,就让它安静待在博物馆里当展品吧。
股票配资哪个平台是正规的.启泰网配资.配资安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