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欢的话别忘了点个关注呀!下次更容易相遇哦~你们的支持是我坚持的动力,谢谢!
1964年那会儿,张连芳接到调令时整个人都懵了。
她才28岁啊,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。
组织选中她去执行一个绝密任务,危险系数有多高呢?
领导就给了一句话:做好牺牲的准备。
更秀的操作是,临出发前还得拍张照片。
张连芳当时还纳闷呢,这是什么神操作?
摄影师悄悄告诉她:这是“特殊”照片,万一回不来就用这张。
01
1964年,张连芳在空军已经是个老兵了,干了整整5年。
从1959年航校毕业分配到空军13师当领航员开始,她飞过的航线,比很多人走过的路都多。
森林救火、海上搜寻、物资运输,各种硬核任务都接过。
可这次不一样,领导单独找她谈话,说有个绝密任务。
张连芳问是啥,领导摇头,只强调两点。
第一,绝对保密,家里人一个字都不能说。
第二,极其危险,可能是有去无回。
那个年代的军人,听到这话不是后退,反而是热血上头,觉得无上光荣。
张连芳当场就表态了:没问题,保证完成任务!
她收拾行李时,丈夫张文波在旁边看着,一个字儿都不多问。
军人家属有规矩,不该问的,嘴巴比谁都严。
张文波就嘱咐了一句:大西北天气变化快,注意安全。
两个人就这么看着,千言万语都在眼里,但“再见”俩字,谁都没敢说出口。
因为谁都清楚,这一别,或许就是永别。
02
从中原到大西北,火车“哐当哐当”跑了两天两夜。
张连芳趴在车窗边,看着外面的景色从一片翠绿变成满眼枯黄。
心里那份好奇也越来越重,这到底是个啥任务?
到了马兰基地,她才发现这地方的条件,比想象中还要有挑战性。
一下车,那股热浪,感觉能把人直接烤熟。
基地的条件,简直是“骨灰级”的艰苦。
白天热得能在石头上烤鸡蛋,晚上冷得像进了冰窖。
喝的水是盐碱水,又苦又涩,做出来的饭都自带咸味儿。
住的是帐篷,风一吹,鼓得跟气球似的。
最让人崩溃的是厕所,几块破席子和雨布一围,风大点就直接散架。
张连芳是机组里唯一的女同志,总不能跟男同志们挤一块儿。
一个人住又怕不安全,最后只能在帐篷里挂床被子,算是隔出了个私人空间。
条件这么炸裂,这位硬核小姐姐,硬是一句怨言没吐过。
该干啥干啥,脸上还总是挂着笑。
同事们都说她是个乐天派,再大的困难都能扛过去。
这一待就是10个月,张连芳每天都在飞运输任务。
那时候没有导航设备,全靠她手里的计算尺和脑子里的活地图。
大风能把飞机吹得像醉汉,她愣是创造了零事故的记录。
03
真正让张连芳感到震撼的,是她第一次见到那个“大家伙”。
那天她去运输一批特殊设备,路过一个戒备森严的区域。
远远地,她看到一个巨大的金属球,周围全是忙碌的身影。
其中一个戴眼镜的身影特别眼熟,她定睛一看,我的天,竟然是钱学森!
那一刻,她脑子里“轰”的一下,瞬间秒懂。这就是传说中的“大蘑菇”——原子弹!
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!
难怪任务级别这么高,难怪要做好牺牲准备。
她和战友们的任务,就是为这颗“大蘑菇”的爆炸提供空中保障。
更刺激的是,爆炸后还得飞进蘑菇云里进行空中采样。
这活儿,简直就是在死神刀尖上跳舞,直接跟核辐射硬碰硬。
张连芳心里就一个念头:这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。
从那天起,她的训练更拼了。
研究爆炸区地形,计算飞行路线,一遍遍模拟采样动作。
每个细节都必须零失误,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。
这10个月的准备,她从来没想过“退缩”这两个字。
04
1964年10月15日,爆炸前一天。
张连芳接到通知,要去拍张照片。
她还以为是拍什么纪念照,结果摄影师把她拉到一边,表情严肃地说,是张“特殊”照片。
张连芳问怎么个特殊法,摄影师犹豫了一下说:遗照。
这位姐们儿听完,先是愣了一秒,接着就笑了。
她整理了一下军装,站得笔直,脸上还是那副阳光灿烂的表情。
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,她心里想的不是害怕,而是沉甸甸的使命。
拍完照,她把照片揣进口袋,转身又去检查飞机设备了。
当天晚上,整个基地的人都知道,第二天就是见证历史的时刻。
张连芳躺在帐篷里,听着外面的风声,想起了家乡的亲人。
要是真回不来,也值了,起码为国家出过一份力。
这一夜她睡得格外踏实,因为心中无憾。
第二天一早,她早早起床,把所有设备检查了一遍又一遍。
飞机已经改装完毕,就等着去会一会那朵蘑菇云了。
一切准备就绪,只等那声撼天动地的巨响。
05
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整。
所有人都趴在坑道里,戴着墨镜,耳朵里塞着棉花。
张连芳紧紧握着拳头,心跳快得像打鼓。
突然,一声巨响!
整个天空,仿佛凭空多了一颗太阳!
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,随后,那朵标志性的蘑菇云开始翻滚上升。
一个小战士激动地喊:成功了!成功了!
张连芳瞬间跳起来,和战友们一起冲向飞机。
主角登场的时间到了,她们要去采集蘑菇云里的“宝贝”。
飞机启动,螺旋桨轰鸣着转起来。
张连芳坐在领航员的位置上,手里拿着计算尺,飞快地计算着切入蘑菇云的最佳角度。
蘑菇云就在前方,巨大、绚烂,又充满致命的诱惑。
飞机越飞越近,机身开始剧烈摇晃。
爆炸的冲击波让飞机上蹿下跳,张连芳死死抓住扶手。
气流极强,能见度极低,她必须精准计算,才能安全穿进去。
就在她算好角度,准备下令冲入的那一刻!
飞机一头扎了进去,真有点飞蛾扑火那味儿了,壮烈又决绝。
那瞬间,张连芳感觉整个世界都在燃烧。
机舱温度飙升,她的脸被烤得通红。
强烈的辐射让仪表盘指针疯狂乱跳,无线电里全是刺耳的杂音。
她没有退缩,死死盯着采样设备的显示器。
几秒钟后,采样完成,她立刻下令脱离。
飞机冲出蘑菇云,重新回到蓝天之下。
机组所有人都松了口气,以为任务结束了。
就在这时,张连芳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。
她要求飞机掉头,再来一次!
副驾驶以为听错了,问她为什么要冒这个险。
张连芳的回答简单又硬气:要保证任务完成得万无一失!
第一次只是及格,第二次才能拿满分,确保数据绝对完整。
飞机再次掉头,冲向那朵致命的云。你没听错,就是要再闯一次鬼门关。
这一次,辐射更强,云团更密集。
张连芳感觉皮肤像被灼烧,嗓子干得快要冒烟。
她依旧冷静地操作着设备,记录下每一个数据。
第二次采样成功,她才下令返航。
06
回到基地,所有参与人员被紧急送去检测。
检测结果让医生们倒吸一口凉气。
张连芳受到的辐射污染非常严重,超出了安全标准好几倍。
当天晚上,她的头发就开始大把大把地掉。
第二天早上醒来,枕头上落了厚厚一层,她用手一摸头顶,几乎都秃了。
不光是脱发,她的月经也停了,身体出现了各种辐射后遗症。
医生说必须立刻送去北京治疗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可张连芳关心的第一件事,是采样的数据有没有用。
当得知数据极其珍贵,为核武器研究提供了关键资料时,她笑了。
这一笑,直接让在场的硬汉们集体破防,眼泪刷刷地往下掉。
丈夫张文波接到消息后,第一时间赶到北京。
看到戴着假发躺在病床上的妻子,这个刚毅的军人再也忍不住了。他们1963年刚刚完婚,他毅然放下所有事,在北京全身心照顾妻子,陪她一起对抗病痛。
07
1965年,空军又接到了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。
张连芳一听到消息,马上找到领导毛遂自荐。
领导看着她刚长出不久的短发,劝她身体要紧,别去了。
张连芳态度非常坚决:只要是西北的任务,就必须有我张连芳!
她给这次任务起了个霸气的名字:万里长空追蘑菇云。
这次是空投试验,爆炸点不固定,她们得像猎人一样追着蘑菇云跑。
一晚上飞了大半个中国,从新疆一路追到内蒙古。
张连芳和战友们紧跟蘑菇云,不断采集样本。
这次任务同样圆满完成,她再次为国家的核事业立下大功。
战友们都开玩笑叫她“傻连芳”,说她傻得可爱。
明知道是玩命的活儿,还非要抢着上。
她自己说,这不是傻,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。
作为军人,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,这就是她的职责。
08
两次核试验任务后,张连芳回到了常规飞行岗位。
她继续担任领航员,执行各种运输和救援任务。
虽然身体受到了严重影响,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抱怨。
1966年和1967年,她两次怀孕都不幸流产,医生说这与辐射有关。
她依然乐观地面对生活,常说,高兴是一天,不高兴也是一天,干嘛不乐呵点。
1968年,她终于生下大女儿,1971年又生了二女儿。
家庭生活让她找到了新的平衡,她既是蓝天雄鹰,也是温柔的母亲。
1990年,张连芳正式退休,结束了自己31年的飞行生涯。
她累计安全飞行近4000小时,执行了数百次各种任务。
她说,这些荣誉不是她一个人的,而是那个时代所有军人的共同记忆。
就是要让后来的我们知道,有那么一群人,曾为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,付出了怎样的代价。
2023年12月,87岁的张连芳把战备包、飞行日记、军功章等珍贵物品,全部捐给了湖北革命军事馆。
那些物品,见证了她31年的蓝天生涯,见证了新中国核事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。
更见证了那一代人无私的奉献与牺牲。
这些代价,在普通人看来简直无法承受:头发掉光、身体受损、两次流产。
可她们,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,撑起了国家的核盾牌,这份功绩,谁也无法磨灭。
那个时代的军人就是这样,国家需要什么,他们就做什么。
不计较个人得失,不畏惧流血牺牲,只有一个信念:让祖国更强大。
这种精神,无论放在哪个年代,都值得我们所有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。
创作声明:本故事来源:【央视《吾家吾国》节目专访报道】【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报道】【中国军网官方报道】【武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报道】【湖北日报全媒体报道】【华夏经纬网军事报道】【每日商报官方报道】【百度百科张连芳词条】,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,有些部分可能会在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。凡涉及推测性内容,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、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,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,有部分为艺术加工,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,请理性阅读。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或与本文并无关联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;特此说明!谢谢!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股票配资哪个平台是正规的.启泰网配资.配资安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