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舰甲板上的电磁弹射器一把拉起歼-35隐身战机,顺利腾空而起。轮胎留下的痕迹配合挡焰板上的焦痕,勾勒出中国海军舰载隐身力量逐步成型的轨迹。
这一瞬间,不仅意味着中国航母的战斗力迈入了“隐身弹射时代”,还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美国F-35舰载机面临的深层难题。
从五角大楼列出的缺点清单到国会不断升高的质疑声,一场关于F-35的战略思考正在随着亚太海空形势的变化逐渐加剧。
福建舰 歼 - 35打破 F-35 的代差幻想
福建舰和歼-35的配合,正中要害,成功突破了由F-35C打造的“隐身舰载机优势圈”。
福建舰作为我国第一款电磁弹射航母,其中压直流供电系统的能量转化率高达90%,比美国福特级的中压交流系统还提升了30个百分点,这种“能源优势”无形中为歼-35的出动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歼-35的双发布局以及不断的技术改进,直接对F-35C构成了有力的竞争压力。
歼-35装配国产新型发动机以后,能实现超音速巡航,机动性和航程都可能比F-35C更厉害。
这个优势正好击中了 F-35C 的短板——因为单引擎的限制,加上机身设计的折衷,F-35C 的最高速度只有1.6马赫,而且严格禁止长时间保持超音速状态。
这些情况会引起隐身涂层掉落,还可能导致机身过热,出现“烧屁股”的麻烦。
更要说的是,歼 - 35 的双发动机布局天生就符合舰载机对可靠性高的苛刻标准,反观F-35C,单发设计一直让美军担心发动机系统出状况。
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系统,可就把F-35C那点“航程优势”给狠狠地打了个折扣。
F-35C 虽然内油只有8.9吨,航程还比FA-18EF多出了两倍,不过有了电磁弹射系统,歼-35就能在载荷更大的情况下起飞,再加上外挂副油箱或者和伙伴共同加油,战斗距离还能更远。
只要歼-35 能在福建舰的配合下和F-35C保持“平起平坐”的隐身对抗水平,美军海军靠F-35C支撑的海空威慑力就开始出现松动了。
F-35 的“联合通用”困局
美国反思F-35的核心,其实是对“三军通用”这一理念重新进行了一番审视。
JSF 这项目当初的想法是想通过一个统一的机型来省点钱,结果因为空军 F-35A、陆战队 F-35B 和海军 F-35C 彼此的需求不太一样,最后变成了个“啥事都能干、但都不精”的折中产品。
尤其对海军来说,为了搞定其他型号的兼容性,F-35C可是付出了不少苦头。
为了适配陆战队的F-35B升力风扇的设计,F-35C机身变得又胖又短,军迷们戏称它为“球电”。这样一来,迎风阻力大大提高,不光难以完成高速拦截任务,还曾因为尾钩设计上的缺陷,导致8次着舰都告失败,服役时间也因此推迟了一年。
即便把挂钩的问题搞定了,1.6 马赫的最高速度还是满足不了航母防空圈快速反应的需要,遇到超音速反舰导弹和敌方隐身战机时,局势就变得挺被动。
性能的缺点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越聚越多。
五角大楼测试部门的数据显示,现役的F-35依然有871个软硬件上的漏洞,这些问题直戳战斗准备和任务执行的命脉。
更麻烦的是,F-35的隐身涂层在超音速飞行时容易起泡、脱落,不得不把速度限制在1.2马赫以内。这一限制让原本就没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F-35C,彻底失去了高速机动的优势。
成本一再失控,让大家的反思变得更加沉重。F-35C 的价格高达 1.6 亿美元,差不多相当于一艘轻型护卫舰的价值。
尽管 Block4 的升级方案花了 121 亿美元,但还是难以完全解决现存的问题。
要是福建舰和歼-35 能以更合理的预算迅速推进,那 F-35“花钱多,性能差”的问题就越发明显了。
商业上成功与技术上妥协
美国人在F35这款飞机上走的路线,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通用性。
它的目标是靠三军都能用来节省开支、方便维护,结果实际上却因为得满足空军、海军、陆战队等各个军种不同的需要,搞得挺复杂的。
可是事与愿违,特别是 B 型垂直起降那种特殊结构的要求,结果让飞机的重量变得更重,性能指标也没达到预期,项目时间一拖再拖,花的钱更是蹭蹭上涨。
兰德公司一份报告说,合作开发的飞机买下来花的钱,比单打独斗的战机项目要多得多。比如说,F-35 的整个生命周期花费,早已超出了三军自己研制战机那点总开销。
为了追求通用性,F-35 在性能方面也做了不少让步,比如说,主要因为用的是单发动机,造成了一系列的难题,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。
因为要考虑到多样的任务和不同军种的需要,飞机的某些表现可能没法做到最好。比如说,和专门强调空优的F-22比起来,F-35在空战能力上还是有点差距的。
不过,虽然遇到不少问题,F-35在市场上的表现却相当出色,对那些靠军火出口赚大钱的美国来说,这事儿可是意义非凡的。
它是目前服役中五代机里数量最多的,已经生产超过1000架,差不多20个国家都在用或打算用这些飞机。
它具有多功能、通用程度高的特点,加上先进的隐形技术和电子系统,吸引了不少国家的关注和青睐。
苏联经验
美国这么迷恋搞通用战机,背后原因可不少,其中一部分还和冷战时期的老对手苏联息息相关。
到1960年代,美国国防部长为了压缩军费不断上涨的压力,开始推动不同型号的零件实现通用化,挤出各机型的共同部件,建立起了共享生产线。而且,还巧妙地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,以此来降低整体的成本支出。
为了不被美国拉开差距,苏联一心想追求单一优势,想要在军事力量上保持平衡,所以不得不不断投入大量资源,研发各种不同型号的战机,这些飞机的通用性其实挺差的。
像苏 27 的机场难以满足米格 29的起飞需求,维护苏 27 还得用上三千多项、超过二万四千件各种工具、仪器和设备,还得配备多种保障车辆。与米格 29在通用性上的差异非常大,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,还埋下了战时保障的隐患。
美国通过研制通用型战机,想着既能确保战斗力,又能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,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苏联的军事压力。
不过,凭经验判断,F35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,理念上就太过强调通用性,搞得有点过头了。
美军的两难选择
结果呢,虽然国际市场反响火爆,赚了不少钱,但面对福建舰和歼-35带来的压力,美军也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,着手增强自身的战斗力。
从技术层面延伸至战略层面,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:
一种走“修补升级”的路径。
美军打算用 Block4 来升级成F-35C,加装更先进的APG-85雷达以及新款电子战系统,目的是增强探测距离和抗干扰本领。此外,还会配备AIM-260远程空空导弹,想用远距离优势来弥补歼-35的机动性优势。
不过,这种“弥补短板”的方案也引来了怀疑——兰德公司曾经就说过,F-35的空气动力布局和动力基础决定了它在空中格斗里的表现,很难超越专门的制空战机,即使再升级,也改不了它先天的不足。
还有一种想法就是“另起炉灶”吧。
一些国会议员和防务专家已经提出,得考虑重新启动“第六代舰载机”的研制了,强调不要再受“军种通用”的限制,要把重点放在海军对高速、隐身和大载荷这些关键需求上。
这种想法直接触及F-35设计的核心,但面临时间和预算的双重挑战:F-22的生产线早就拆了,新型飞机的研发起码得十年以上,而福建舰和歼-35迅速服役,已经让美军没有从容等待的余地。
更关键的体会在于战斗思路的转变。
美军一直把F-35看成“传感器的领头羊”,重点强调它作为系统中的枢纽,处理信息的能力,而不是单纯的空中格斗武器。
不过,福建舰和歼-35也都拥有融入中国海空作战体系的实力,通过数据链与预警机、驱逐舰的配合,能实现“ A 射 B 导”之类的战术协作,这一状况让F-35的“体系优势”也变得不那么明显了。
海空博弈进入 “后 F-35 时代”
福建舰使用弹射歼-35的场景,不仅象征着中国航母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,也标志着全球海空装备竞争进入了新的阶段。
它让美国不得不面对F-35的战略让步,也打破了“美式隐形战机稳如泰山”的那些偏见。
从F-35C的缺点一览到六代机的研发争议,美军的反思之路注定是曲折坎坷,既得应对眼前的战斗力不平衡,又得避免重蹈“通用化陷阱”的覆辙。
这场深思的核心,实际上是因为技术领先逐渐被对手赶上所带来的战略上的担忧。
歼-35 在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上成功实现“飞起来”到“战起来”的转变后,美国海军的舰载机优势已经从“绝对垄断”变成了“略占优势”。
未来海空战场的胜负,可能不再只关注某个型号的比拼,而是看谁能更早走出“妥协设计”的陷阱,占得先机。
在装备性能和体系匹配之间找到那一条最优的平衡线,做出明智的抉择,能为技术优势争取到抢先一步的捷径。
#热问计划#
股票配资哪个平台是正规的.启泰网配资.配资安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